2023感动厦门十大人物推荐人选林坤山:研究传承厦港文化 留住闽南乡愁 厦门选林厦港乡愁这些天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4-05-12 23:32:41

  林坤山(右一)给游客介绍沙坡尾的感动变迁 。

  厦门网讯 (文/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图/记者 张江毅)

  农历甲辰年将至。厦门选林厦港乡愁这些天 ,大人时时彩二星杀号软件【Aurl:www.8233066.com】送888元林坤山正忙着设计贺年卡 ,物推文化打算印制邮寄给到访过厦港朝宗宫的荐人朋友们 。“这里是坤山海港城市的摇篮 ,藏着许多人浓浓的研究乡愁……”林坤山说 。

  提及厦港文化的传承研究传承,不少人会将其与老专家联系起来。留住林坤山40岁出头,闽南戴着眼镜 ,感动喜欢说闽南话。厦门选林厦港乡愁2010年至今 ,大人林坤山在朝宗宫当志愿者,物推文化义务接待了许多远道而来的荐人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;为搭好文化交流的桥梁 ,他还阅览了许多闽南历史文化书籍,时时彩二星杀号软件【Aurl:www.8233066.com】送888元倡议开办“玉沙坡讲坛”   ,写下并发表了数百篇相关文稿  。

  发掘史料撰写数百篇文章

  林坤山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,从小居住在美仁宫一带  。巷弄中 ,邻里们泡茶话仙的场景,时常举办的民俗活动,令他印象深刻 ,也激发了他对闽南文化的兴趣。

  2012年,林坤山和一位厦港老居民聊天时偶然得知 :朝宗宫内 ,曾有一块乾隆年间的御赐匾额 。然而,朝宗宫几经兴废 ,原匾已不知去向 ,相关史料也不够翔实 。

  为了弄清这段历史,林坤山先后查阅了《厦门志》《清史稿》等 ,还联系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。“这块匾额是乾隆五十二年御赐的,写有‘恬澜贻贶’四个字 。由于古代交通不便,抵达边陲小岛的时候,已是下一年的年初。”林坤山介绍  ,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查证,他最终撰写了2000多字的研究交流文稿 ,发表在相关期刊上 。

  后来,这块匾额被复制,“重新”挂在了朝宗宫内 。“史料记载 ,清康乾时期的一百年间 ,大陆通往台湾的唯一渡口就设在朝宗宫前的驳岸  。所有官员  、商贾 、民众在渡海前都需到朝宗宫备案。”林坤山说 ,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口岸,重拾这块匾额背后的故事,对人们了解厦港文化 、留存城市记忆来说 ,都颇具价值  。

  时至今日,林坤山已收集了整整两本和厦港相关的剪报,一批文史资料;撰写了300多篇民俗文化相关稿件 。“每每有学生、学者、外国友人等来采风 ,我都会和他们讲述厦港历史 。讲好厦港故事 ,才能让大家更了解厦门。”他说。

  重现传统民俗活动

  不只是研究厦港文化  。林坤山还在思考 ,要如何将它们传承下去  ,留住乡愁 。

  朝宗宫所在的地方 ,古时候又称“玉沙坡”。2019年 ,在林坤山的牵线搭桥下 ,“玉沙坡讲坛”应运而生。首期活动,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开讲,主题为“蒋元枢的海峡两岸情缘” 。彼时 ,远在印尼雅加达的华人王梦在朋友圈看到消息,赶忙来信,诉说对故乡的思念:“我想回家看看、回厦门看看、回沙坡尾看看……”“第二期活动 ,我们特地安排在王梦来厦的那段时间 。”林坤山回忆,她带上了两个孩子,重温厦港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印迹 。

  春节前 ,厦港社区居民 、台胞 、外国留学生等齐聚沙坡尾戏台 ,手持刻刀雕水仙花 ,接过毛笔写“福”字;中秋节 ,来自美国  、捷克 、意大利 、俄罗斯、荷兰、南非等国家的外国人,边听中秋节由来,边参与博饼;七夕节 ,两岸青少年头戴状元帽、身披状元服体验“七娘妈生做十六岁”非遗民俗……举办这些活动 ,林坤山都下足功夫,“我会考证资料 、向文史专家请教,再结合当下的条件 ,设置活动内容、邀请参与者。”

  “曾有人问我:你一个年轻人,研究这些老人家感兴趣的历史文化干嘛 ?”林坤山说,回顾多年经历 ,他从其中找到了意义——“让更多人知道厦港的历史和民俗文化,为中华同胞留住乡愁搭建桥梁 ,吸引更多国际友人喜爱鹭岛 。”

  文史专家眼中的他:

  热心推广本土文化

  由于热爱闽南文化 ,林坤山与我市不少文史专家都有交流,彭一万就是其中之一。“前段时间 ,他的母亲生病,他一边照顾母亲 ,一边利用挤出来的休息时间做剪报。林坤山不仅是个热心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,还是一位孝子 。”彭一万说,这个年轻小伙,时常会来请教问题;自己做文史研究时需要的书籍,他也会帮忙搜集购买。虽不是专业的文史研究人员 ,但林坤山把大多数业余时间花在了研究和宣传推广本土文化上 ,用文化 、乡情,串起了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情谊。

  名片

  林坤山

  1981年生 ,厦门人,厦门外图集团员工,厦港朝宗宫志愿者 。

顶: 949踩: 3